首页 > 柴氏新闻 |
柴姓的迁徙
发布时间:2018-09-27 浏览次数:3464
柴姓自周朝柴举得姓后,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和发展过程。而言,柴姓的迁徙可分为三大阶段,即秦朝以前,秦朝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。 秦朝以前,柴姓人的迁徙主要局限于河南省。柴姓发祥于今河南省濮阳市(古卫国都城)和太康高贤乡。由于卫国内乱,高柴携同家人及其后裔迁到今河南的太康、杞县、扶沟、商水一带,在这一带发展壮大。随后,便在河南境内移居。 秦朝至唐宋时期,是柴姓由河南省向各地迁徙的时期。有的迁往福建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一带;有的迁往陕西、山西一带;有的迁往河北、山东一带;有的留在商水、杞县、汝阳一带。并先后在平阳、汝阳形成郡望,成为当地的大姓。 两汉时期,许多柴姓后裔在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浙江、陕西等地做官,他们为官一任,并各自在当地繁衍了子嗣,成为这一时期柴姓播迁的主要特点。西汉时,柴武因随汉高祖南征北战立下了大功,被封为棘蒲侯,在陕西形成了以棘蒲侯柴武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。 两晋时期,中原烽火不断,迫使中原汉民族大规模南迁到福建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等省。而居住在河北刑州平乡、南和一代的柴诞家族,在“永嘉之乱”时,处变不惊,不但没有南迁,反而空前兴旺,形成了望族。据平乡县《柴村寺碑》记载,北齐天统时(公元565—569年),有数十柴诞后人到各地做官,上自将军,下至县令,广布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安徽等省。棘蒲侯惜子柴奇,因谋反而失去爵位,其裔孙柴文,晋末任平阳太守,遂留居于平阳(今山西临汾),下传至北周时,柴姓在平阳郡繁衍得十分兴旺,且人才辈出。柴烈官至骠骑大将军,其子柴慎在齐被封为“钜鹿郡公”。 唐朝时,柴慎子柴绍尚唐高祖李渊女平阳公主,夫妻二人战功卓著,柴绍被连封三公:“临汾郡公”、“霍国公”、“谯国公”。平阳郡柴姓名震天下,形成大家族。故柴姓以“平阳郡”为其郡望、堂号。而后世其他地方的柴姓大多由此分衍而出。又有柴绍后裔孟端北迁太原,孟端第三子柴仳即柴翁,迁河北刑州尧山。翁生二子守礼、守义,女为后周太祖郭威的皇后。守礼由刑州徙居河南洛阳,其子柴荣为郭威养子,被立为太子。郭威病逝,太子荣即皇帝位,为周世宗,当时在河南形成以柴荣皇帝为中心的柴姓大家族。 唐末五代纷争,使柴姓因仕宦、避难等原因进入今湖北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等地,如柴荣四子周恭帝宗训,年少即位,都检点赵匡胤趁机发动“陈桥兵变”,建立宋朝,封其为郑王,令居房州“今湖北房县”。柴荣七子靳王熙诲少孤,被宋朝越国公卢琰收养,改名卢璇。为避宋太祖迫害,卢琰携熙诲隐居浙江永康灵山(今属磐安县新渥镇辖),与卢琰的八子并列为“九支卢”之第三支派,该支派后代子孙中有复为柴姓的。 宋绍兴年间,周世宗玄孙叔夏,诏奉为佑承奉郎,袭封崇义公,令居衢州。从此衢州成为柴荣裔孙的世居之地。“靖康之乱”后,周世宗裔孙昊,率族随宋室南迁,分居浙江绍兴、定海、衢州、江山等地。又如,汝阳人柴克宏,因世宦南唐而留居今江西南昌。 宋朝时,柴姓中进士在朝做官的较多,在河南、浙江、山东一带发展较快。如在今浙江以柴望、柴随亨、柴元亨、柴元彪号称“四隐士”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。在今河北沧州,以柴禹锡枢密副使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。柴涓,宋时任湖北鄂州知县;柴中行江西余千人,进士,累官右文殿修撰;柴成务,宋清阴人,终判尚书刑部。他们在当时都各自行成望族。 元明以后,柴姓向各地以及台湾、东南亚迁徙。明朝初年,山西洪洞县柴家垣村柴姓族人,迁居河南、河北、宁夏、内蒙、甘肃、北京市、山东省、安徽等地。明初长江中下游柴姓从南京、绍兴、襄阳一带迁往湖南、湖北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后周曹王柴熙让的后代多分布在中原一带。福建、浙江、居住的柴姓,向广东、云南、广西、江西、东南亚迁徙。 明末清初,有山西平阳柴姓迁居甘肃民勤和中原申西一带;有平阳柴姓迁入贵州贵阳乌当区大王背村,在此成为望族,其后代多有在朝为官者;有山西曲沃柴姓迁贵州福泉、瓮安一带。有湖北麻城柴姓迁往四川,有湖南岳阳柴姓迁往重庆巫山,有江西柴姓迁入贵州大方、惠水等地,有湖南怀化、宁远柴姓迁往贵州思南、印江、石阡。柴氏族人,现遍布各省、市、自治区(特区)及东南亚、欧美。 上一篇:
柴氏起源
下一篇:
寻根追祖编修宗谱是中国人的美德和光荣传统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