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柴氏新闻 |
老子与愚朴人格
发布时间:2018-11-06 浏览次数:1105
愚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。老子曰:“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。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”(三章)“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。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”(六十五章)据此,有人认为老子有愚民思想;有人认为所谓的愚民只是返璞归真的代名词;有人认为愚民其实是娱民的意思。刘笑敢《老子古今》说:“现代人常把‘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’中的‘愚’字当作‘愚弄’,这是不准确的。‘愚’在先秦不等于‘愚弄’……这里的‘愚之’大意是使之愚钝、迟缓之义,没有愚弄之意。”我们赞同“愚”既不是愚弄也不是愚昧的看法,但这种“使之愚钝、迟缓”的说法也不够确切。这里的“愚”与“知”“欲”相对,“愚”即真朴自然,它“无知无欲”。老子自谓:“我愚人之心也哉!”(二十章)所谓的愚人是依道而行者,他们是俗人眼里的愚者,是得道者眼里的高士。 “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”云云,是说统治者要减少民众的智慧,减少民众的欲望。同时老子希望统治者和普通民众都要自我“愚之”,即自我主动减少世俗的智慧和欲望,减少一切人为之伪。表面看起来,老子说到“愚”的地方并不多,但《老子》全文有很多与“愚之”相呼应的章节,这些地方所使用的“不”“去”“绝”“弃”等词语都是“愚之”的另一种说法。老子提出了二无三去:“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”(六十四章)“是以圣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”(二十九章)“甚、奢、泰”正是知和欲的代称。老子还提出了三绝三弃:“绝智弃辩,民利百倍;绝伪弃诈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”(十九章)也提出了三不: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”(三章)老子否定了一切世俗的聪明才智:“自见者不明;自是者不彰;自伐者无功;自矜者不长。其在道也,曰:余食赘形。”(二十四章)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自炫行为,在老子眼里全是“余食赘形”。老子反复强调不争的观念:“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”(八章)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(二十二章)“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(六十六章)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;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”(八十一章)与不争相似的还有知足知止的思想:“咎莫大于欲得;祸莫大于不知足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”(四十六章)“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(四十四章)老子告诫世人,只有剪除了、减少了世俗的聪明和欲望,才可能达到“愚人”的境界。 愚和朴本是一体两面,它们的核心都是道。如果说愚强调了减少,那么朴则强调了保持。老子曰:“道常无名、朴。虽小,天下莫能臣……譬道之在天下,犹川谷之于江海。”(三十二章)道有很多名字,大、远、逝等都可以作为道的名字,朴也是其中之一。老子曰:“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正;我无事,而民自富;我无欲,而民自朴。”(五十七章)“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;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”(五十八章)统治者无事无欲,民众自然会进入“朴”的世界。“淳淳”也是淳朴之意。老子曰:“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”(四十五章)这里的“拙”“讷”是愚朴的代名词。“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:豫兮若冬涉川;犹兮若畏四邻;俨兮其若客;涣兮其若释;敦兮其若朴;旷兮其若谷;混兮其若浊;孰能浊以静之徐清;孰能安以动之徐生。保此道者不欲盈。”(十五章)在常人眼里,体道之士是平常人,而且是小心谨慎的平常人,他们做事谨慎,有才艺也不敢展示,他们示人以涣散、敦厚、含蓄、低调的表象,其实他们都是道的践行者。 在愚朴观念之外,老子还提出了所谓的三宝:“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”(六十七章)在坚守愚朴之道的同时,老子要求士人还要坚持和保有慈爱、节俭和谦让的精神。三宝是愚朴思想的延伸和细化,它们都是道的投射。老子的“慈”,与孔子的“仁”,与墨子的“兼爱”,意思相近又各有不同。仁者爱人,是一种从血缘关系出发的有等差的爱,兼相爱是一种等距离的平等之爱,而老子的慈,是一种得道者对人间世的慈悲和怜悯。“俭”是一种强烈的自律精神,与“俭”相似的还有“啬”:“治人事天,莫若啬。夫唯啬,是谓早服;早服谓之重积德;重积德则无不克;无不克则莫知其极;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。”(五十九章)通常我们把啬理解为吝啬,在老子哲学中“啬”是正面的积极的。“俭”和“啬”是获得天道的重要手段,也是“治人事天”的基本原则。“不敢为天下先”强调谦虚和退让。老子曰:“故大邦以下小邦,则取小邦;小邦以下大邦,则取大邦。”(六十一章)“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。”(七十三章)老子把谦让的思想贯彻到了外交和军事领域。 所谓的愚朴人格,也可以说是一种厚道人格。面对各种投机取巧、钩心斗角的手段,面对私欲的泛滥,老子呼唤重建那种厚重敦厚的愚朴人格。 上一篇:
陈桥兵变后柴氏子孙的结果
下一篇:
云南腾冲柴氏文物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