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寻根问祖 |
清代贵阳柴氏科举家族考析
发布时间:2018-09-28 浏览次数:3271
——“科举小省”个案考察 柴 中 摘要:本文考证梳理了清代贵阳柴氏家族的科举实绩,确证清代贵阳柴氏,属于科举学上典型的“举人家族”,这一科举家族,为“科举小省”贵州的明清举业研究,提供了一个较突出的样本。作者在文中提出“家庭举业人员实际分工率”, 供大家探讨。文章还指出,柴氏家族出生于满清实行科举制的每一世代,都有新中科的中级以上功名者产生,在男性成员中的中阶以上科名的占比,已不低于科举发达省份的一般水平,这些科举实绩与本氏族奉行的文化传承密切相关。 关键词:举人家族 柴遇春墓碑抄件 中阶以上科名占比 “家庭举业人员实际分工率” 立德积善读书传家 一、引 言 清代贵阳柴氏,祖籍山西,于明朝末年(1644)落籍贵阳,有清一代,在此繁衍了八个世代,即从入黔第三代至第十代。其中,生于清朝时逢科举制的有七个世代,即入黔第三代至入黔第九代。这七个世代在举业上,两百年间,七世七昌,每代都有新中科的“正途出身”或“科甲出身”的人员,或贡生,或举人,或进士,共出了一名殿试二甲进士,七名举人,其中两名解元,此外还出了十名以上贡生(十名五贡生员已在道光《贵阳府志》中查证),在科举家族的分层上,属于当今学界认定的“举人家族”, 而且在男性成员中的中阶以上科名的占比,已不低于科举发达省份的一般水平。这在科举滞后的贵州,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。 本文研究的史料来源,主要是地方志、家谱、碑文、笔记等。由于现代以来,中国社会转型激剧,导致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断裂,致使一些相关重要的史料文物毁灭淹没,一些民间纪录家族历史的传承横遭断档。因以上客观的原因和作者的主观限制,本文的写作会存在不足,恳请方家予以指正,若能抛砖引玉,倍感欣慰。 二、祖籍山西大柴村,天下大乱落业黔贵 贵阳柴氏,祖籍山西平阳府太平县南大柴村,现行政区划名称为:山西省临汾市(地级)襄汾县(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)南贾镇大柴村。 大柴村位于连村岭上,汾河西岸,“周围远近还有柴王、柴寺、柴村、柴庄、及赵康镇的南柴、北柴、东柴等柴姓村,可见柴姓人家繁衍之多。” 〔1〕 大柴村因新石器时期遗址发现而闻名,1959年在村边的汾河西南岸,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,该遗址被命名为:南大柴遗址。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型,“南大柴遗址”是中华民族和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柴氏宗族的地望因此更显文化的璀璨! 入黔始祖柴养柱,字栋宇,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(1606)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申时,卒于康熙十二年(1673)农历二月二十五日戌时,享年67岁。始祖幼居乡里,倜傥有大志,年二十八岁,于崇祯七年(1634)以武功授贵州抚标左营中衡参府,遂宦于黔。始祖之父名志诚,娶杜太君,生一子,即柴养柱。柴养柱宦黔后,父柴志诚来黔在养柱任所居一年,乃回太平,于崇祯末年(1644)去世。始祖柴养柱丁父忧,辞官归里,时逢天下大乱,道路梗塞,且子年幼(甫五岁),妻新亡(卒于1642年)。社会动乱与家庭困难造成返乡难行,遂落业于贵阳府属金甲寨,而住居于省城钟鼓楼街。 三、儒风累业,科第蝉嫣 入黔二世祖柴遇春,字荣卿,系柴养柱与李太君的独生子,生于明崇祯十二年(1639)十一月二十七日辰时,卒于康熙五十八年(1719)八月二十三日戌时,享年八十岁。为益置业,自二始祖柴遇春主业持家,柴家始迁居于乡村金甲寨。移居农村后,奉行耕读传家,这是贵筑柴氏在农业社会根本的生存方式,也是这个家族的文化生命,绵延不断的家庭举业史植根其间。 二始祖柴遇春,甚勤学,贵阳府学文生员。娶同乡郭洪业公之女,生六子,长曰大任,次曰大受,三曰大用,四曰大成,五曰大本,六曰大章。因教子有方,子嗣奋发,兄弟六人,四登高科:长子柴大任康熙三十二年(1693)癸酉科举人;四子柴大成康熙三十八年(1699)己卯科举人;五子柴大本康熙四十一年(1702)壬午科解元;三子柴大用康熙五十二年(1713)癸巳科解元。次子柴大受和六子柴大章虽非举人,但也是业儒。 老大柴大任是入黔柴氏的举人,他在不超过中国清代生员平均31岁中举的年龄乡试成功,为后面三位弟弟的乡试获更大进展,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。 老四柴大成,中举的年龄比老大还要小,这给年龄更小的老五柴大本踊跃应试,鼓励极大。 老五柴大本,在四个中举兄弟中,不仅中举年龄小,而且是首位解元摘冠者,给继往开来的柴氏晚辈举业应试者树立了榜样。 老三柴大用,在举业上具坚韧性,于四十二岁不惑之年中举,夺得乡试解元,为柴氏举业再添光彩。 据科举学界的抽样研究,清代科举家庭首次举人中式,平均需5.6代人的时间〔2〕。但柴氏家族只用了两代人,属于研究结论中用时短者,而且还取得两名解元的成绩。 这里附带解释一下,柴氏清代科考,为 上一篇:
豫南柴舖柴氏续谱委及全族宗亲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