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高柴
 
高柴,孔子门下最忠厚的学生
发布时间:2023-09-01   浏览次数:1293

  “文脉周口”系列历史人物之高柴
  孔子门下忠厚的学生

高柴字子高、子羔、子皋,又称季羔,不是陈国人,可其在陈国教书几十年,以高柴书院蒙育乡间学子,功劳甚伟。

孔子曾评价高柴“愚”,但就是这个学生,让他既牵肠挂肚又刮目相看。



子路在孔子的推荐下,当上了季氏的总管。当时孔子的职位是鲁国的司寇。

季氏,鲁国三桓之一。三桓,就是把控鲁国朝政的三家大夫,有孟孙氏、叔孙氏、季孙氏。

季孙氏,就是季氏。这三家之中,数季氏的权力大。

子路在季氏家当总管,他想推荐高柴去当费地当行政长官。

费,这是季氏的私邑,故址在山东费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上冶镇南。

子路将自己的想法汇报给孔子,孔子脱口而出:“这是陷害高柴啊。”

费宰的前任是公山不狃,这是个狠角色。曾经为季氏总管,被季氏委任为费宰,然而未出三年,就联合季氏的另一家臣阳虎叛变季氏,囚禁季桓子。季桓子设计逃脱后,阳虎奔逃他国,而公山不狃依然盘踞费地以对抗季氏。孔子为鲁国司寇时提出隳三都,以正君臣之礼,在隳费时遭到公山不狃的强烈反抗。季桓子带兵围攻费时,公山不狃趁机直捣鲁国的国都曲阜,吓得鲁定公躲避到季氏家中。

公山不狃等于公然叛国。孔子沉着指挥,率军反击,终于打败了公山不狃,公山不狃便逃到了齐国。

这个时候,费宰职位出现了空缺。

孔子隳三都发生在公元前498年,高柴小孔子30岁,出生在公元前521年,此时的高柴23岁。

孔子说高柴愚,宋代学者朱熹注解:高柴智慧不足但忠厚有余。

孔子认为高柴太年轻,知识还没学到位,费地的那个烂摊子,高柴搞不定。

子路不服气地说:“那个地方有老百姓,有社稷之事,难道只有在您跟前读书才算学习?”

孔子很生气:“你这样的人,就是一个词穷又狡辩的人。”

朱熹注解称,孔子的意思是:治理百姓和祭祀社稷,确实可以学到东西,但这是对已经完成学业的人说的,学业有成的人可以在工作中发展和纠正自己的学问,而尚未完成学业的人,让其治理政事,大多数人难以做到位,终会虐待百姓又慢待鬼神。这样的人,自然会遭到百姓怨恨和君主的责怪。这不是害高柴吗?

一是说高柴愚;二是说高柴学业未成。这是《论语》上仅有的孔子对高柴的评价。



高柴的仕途生活非常丰富,仕途于鲁国和卫国,与孔子交往也密,但《论语》为何记载不多?

清朝考古辨伪学家崔述认为:高柴比较年轻,后期在鲁国做官的经历都是在孔子去世后,所以《论语》不曾收录。钱穆认为这个观点不足以令人信服,其给出的理由是《论语》记录弟子自有详略,不能以高柴年少作为理由。

孔子去世后,高柴并没有为孔子守丧,这令人颇感意外。高柴的父亲去世时,高柴守丧3年,3年中不曾笑过,每天都泪流满面。《礼记》记载:其流泪用了“如血出”一语。清朝学者孙希旦注解称,所谓如血出,就是哭泣无声,这是哀痛的高境界。

高柴守丧悲戚之身,《礼记》评价,即便是君子,也很少有做到这个程度。

如此厚重情谊之人,老师去世,理应守丧的。

孔子的其他弟子都守丧3年,3年后各自离开,仅有子贡留下来。孔子去世时,其很多弟子都已去世了,在那么多守丧的弟子中,只有子贡年长。

比子贡年长一岁的高柴此时在鲁国国都做官。

例证来自《左传》的记载。

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,当时为鲁哀公十六年,一年之后,鲁哀公十七年时,鲁国和齐国在蒙会盟。蒙,就是今天的山东蒙阴县东。当时,高柴在现场。

齐国强大鲁国弱小,齐平公与鲁哀公相见时,齐平公叩头而拜,鲁哀公只是弯腰示意。齐国人很生气,鲁国的国相孟武伯强硬地说:“这儿没有天子,我的君主按照礼节是不需要叩头的。” 孟武伯问高柴:“之前鄫衍会盟和发阳会盟都是谁执牛耳。”高柴回答了都是谁。孟武伯说:“这次我来执牛耳。”

执牛耳是会盟的一个程序,盟主需要将牛耳割下来取血,与会盟的人歃血为盟。这中间,需要一个人来执牛耳,执牛耳之人,无规定,哪个国家都行。孟武伯觉得自己适合执牛耳。

此时孔子的其他弟子在守丧中,高柴在盟会现场,显然没人给孔子守丧。



高柴是卫国人,也有人说是齐国人。卫国人的可能性大。因为在《礼记》中记载了鲁哀公与其的这样一则对话。

鲁哀公问高柴:“你的祖先在卫国侍奉哪位君主?”高柴回答说:“卫文公。”

由此可见,高柴是卫国大夫的后裔,但他小时候就居住在鲁国了。

高柴当官非常公正,《孔子家语》称其“法正”。

高柴曾担任过卫国的法官,曾判定将某一犯人的脚砍掉。没过多久,卫国发生了蒯聩之乱。高柴逃跑出城,到了外城门口,正好遇到那个被他砍掉脚的人在守门。那人对高柴说:“那边城墙有个豁口。”高柴说:“君子不跳墙。”那人又说:“那边城墙有个洞。”高柴说:“君子不钻洞。”那人又说:“这边有个屋子

上一篇: 高柴墓
 
 
版权所有: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
技术支持:邳州慧网